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为观音菩萨,座高0.95米,两边童子各一躯,观音像面部略带微笑。龛的两侧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为高浮雕。众菩萨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双手托腮,或以双手合什,或作沉思状。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七尊佛。龛门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贞观八年(635年)由邓元觉撰文,杨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记。
北龛,高2.15米,宽2.3米,进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结构与东龛基本相同,主佛释迦牟尼座像高0.9米。台座呈莲花形,高0.85米,有青狮白象支撑。佛头顶作波纹形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通肩式僧衣,线条紧贴肌体。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弯下的眉毛,明澈而显凸的眼睛近于人情。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僧衣,露出丰满的肌体,胸前扎饰璎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侧金刚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此龛右上侧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题记。北面现存“释迦牟尼”等字。
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
中国“两弹”城旧址
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地面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景区内现有邓稼先纪念馆、民族魂碑林、战备洞等参观项目。
长 卿 山
长原名“神山”、“蚕婆山”,在川西金牛道上,今国道108线,由梓潼城南,沿潼江盘垣而上。山形曲折,其势雄拔,松柏苍翠,盖日阴天,清幽葱葱,鸟歌不歇,林隐古寺,风雅清静。临高瞰景,潼城尽收眼底,潼江蜿蜒,绕山漫流,是城南翡翠屏障。
长卿山上,最早有小神庙,先名“神山”,后重蚕桑,史书有记“梓潼有蚕婆山”,“蚕婆即蚕丝氏,他教民种桑养蚕。”就供“谷父蚕婆”,即称“蚕婆山”,旧俗春节中以示乡人卷蚕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应八(发)日吉利享有登高赏春之乐,故订正月初八为民俗之“登山节”。四库全书》载“梓潼寰宇记云明皇过梓潼遥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定名为长卿山。”《县志古迹》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岩,在长卿山上,凿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相传司马相如边孝先读书处。”因此山从安史之乱,明皇幸蜀,于唐天宝十五年(742年)起赐名,即称“长卿山”,延用至今,现有山居旧迹。后来“长卿村”及“长卿镇”,即随之定名。
长卿山北起潼江寺,沿潼江盘环,中部是“卧游亭”。《县志古迹》载“汉卧游亭,西河溪上,汉边孝先游处碣存。”边孝先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教育学家,河南开封人,因东汉时期战乱,战火不断,为避灾离乡游蜀至此,慕司马长卿遗迹,选址设书管教学于此,历代继承有二千余年,清代后期立“汉卧游亭”石碑至今仍存。过卧游亭顺坡而上,至“西岩寺”,其山下潼江,漫流城西西山,倒影映江,每到春涨水发,沿岸春色,游春人涌,有诗赞道:“几番江雨赋云亭,春满潼江爱晚汀。”就是“潼江春涨”的写照。其卧游亭、西岩春雨,蒙笼雾照、林翠花香、百鸟争鸣,“轻烟笼树迷芳经,细雨吹丝枭碧萝。”这是对“书岩烟雨”之颂。梓潼八景,此处美居二景。
西岩寺。始建于唐,原名“永昌院”,有法真和尚(梓潼人)七岁在此出家,护寺读书多年,后游各地,拜师悟佛,太宗贞观七年成蜀内名僧,又有明崇祯二年(1629年)衡州和尚,光头赤脚来寺,学佛治病,坐化成活佛,皮骨仍存。寺后石岩曰:“摩岩石记”。
长卿石室。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前179,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汉赋的奠基人,事汉景帝任“武骑常侍”,后游梁归蜀,娶才女卓文君。在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游学有谋仕途,初次上京长安,路过梓潼,见其山风光秀丽,登山览景,曾留读书,他的老师文翁(汉人)学识高尚,教育家,任过蜀太守,为振兴当时文化教育,兴办学校,采用石头建校,后称“石室”,而朝廷把最高学府大宫殿称“白玉堂”,也把石室称“玉堂”。直到解放前成都仍有“石室中学”,以励后生。梓潼即在石山岩上凿室命名“长卿石室”,经考证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卿山古庙,历经沧桑,除石室保存外,其他早毁无余,改革开放后,群众集资县文保站主办,将土墙按大庙桂香殿明代形势格局,改成砖木结构大殿,外称“相如堂”,中厅称“相如亭”,内石穴称“长卿石室”,并新刊相如石像立于堂,堂檐石栏按原古汉代“射猎图”、“游猎图”等刊于栏,厅内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