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贝苗寨地理位置:摆贝位于榕江县西南方向,距县城53公里,隶属兴华张管辖,是月亮山中最古老的苗寨之一。自古以来,摆贝苗寨担任着月亮山苗族护卫的重任。
史上记载为明代由广西大苗山沿都柳江迁入,历史悠久,具有古朴,浓郁的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苗族有15个支系,最早时苗族先人沿江到达黔東南榕江月亮山一帶,而后再分散到各地。经学者研究,月亮山的苗族历史文化堪称苗族中最最古老、最原始,也保留得最完整的传统文化,因此,摆贝被称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摆贝苗寨的服装多采用蜡染工艺,画蜡画是蜡染工序中的重要步骤,摆贝苗族腊染制作工艺奇特,以苗家自制的土布为底料,以龙蛇鸟鸡、花草虫鱼等为图案,调配黑白、红三种颜色,展示出苗家人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制成的蜡染除了用于服饰之外,还可以做成节庆游行时高举的幡旗。百鸟衣是摆贝最有特色的服装,服饰由羽毛裙和花衣两部分组成。百鸟衣与苗族祖先的捕猎习俗有关,历史上的百鸟衣都是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如今人们用鸡或者鹅的羽毛装饰衣袖和裙摆,颜色鲜艳华丽。百鸟衣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完成这样一件衣服要花掉一年多的业余时间。由于摆贝服饰图案古朴,做工精细,风格奇特,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享誉国内外。
摆贝苗族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乐器——古瓢。它是一种用椿芽木挖空制成的长颈弦琴,形似水瓢。配合古瓢乐跳的舞就叫古瓢舞。古瓢舞轻快活泼,跳起来趣味盎然。
摆贝苗寨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村寨。摆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灵。在摆贝,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牛角,那是祭祖用过的,据说可以保佑平安;门前挂着的狼鸡草,是用来驱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门板上刻着走兽,瓦顶上雕着莲花和石鸟,这绝不仅仅是装饰,它体现了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
摆贝苗寨里还有一块神秘石碑,上面镌刻着“朱”字、女阴、太阳等符号,传说这是朱元璋时的遗物。摆贝寨问有贵州唯一的苗王墓,这个用青石雕刻的墓穴分上、中、下三层,始建于183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这是为了纪念苗人起义领袖杨老老而修建的,以表彰他誓死抗清的丰功伟绩。传说苗王死后,清廷怕日后这里再出反王,便将其墓碑倒插。
摆贝苗寨的牯藏节是最古老、神秘、圣洁、悲壮、惊心动魄的祭祖仪式,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为每十三年过一次,不定期靠占卜确定。牯藏节要过十三天,第六天通常要宰杀几头甚至几十头的大水牯牛,因为苗人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回家看子孙,一个守坟,还有一个回祖先的发祥地,那是遥远的东方,叫“欧有孔”,住在那里的祖先吹笙击鼓,欢乐无比,是极乐世界。没有牛,死了的人是回不了祖先那里的。杀牛的第三天举行送牛仪式,所有牛头朝东方依次排好,列队形成威武的阵势,牯头家的牛排在最前面,牯藏师在祭坛上倒12杯酒,为每一头牛念指路经,最后,说一声“上路吧”,牛的灵魂就顺着指路经指引的方向回到祖先那里去了。牯鼓藏节时,每家每户至少要出一面幡旗,多则不限,但须为单数。关于举幡旗,寨子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摆贝曾经是苗人造反的重镇,举幡旗是为了纪念当年揭竿而起的义举。鼓藏节期间,人们在身佩的大马刀祭牯师的带领下反复循环地举行一道道神密的祭牯仪式,驱邪遂鬼,祷告祖先,芦笙坪上人声鼎沸,旌旗攒动,威武森严。寨民们吹芦笙、拉古瓢,翩翩起舞,衣袂飘飘,裙角飞扬,华丽的百鸟衣美得令人眩目。
吃新节是摆贝苗寨庆祝秋收的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九月举行。全寨人都要集中起来,杀猪宰牛,祭祀祖宗,还要吹芦笙、跳舞、唱歌、饮酒。
除了吃新节,摆贝苗寨的重要节日还有农历三月的播种节,那一天全寨人都要吃粽粑。还有讲究颇多的开秧节,举行仪式前先由寨老祭地神,然后再由他象征性地“动土”,之后还要杀鸡杀鸭以示庆祝。
在摆贝的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的禁忌,祭典仪式时,男女要分开吃饭,不能串桌。小孩如果生病,家里要杀鸡杀鸭祭拜,吃饭时不能说不干净的话。说话只能用吉祥词或隐语:杀猪,叫“敬官人”,杀猪刀,叫“叶子”,出血多,叫“好田水”,给猪盖稻草,叫“盖被子”,烧稻草,叫“太阳照亮”,刮猪毛,叫“脱官服”,割取猪胸脯肉叫“开仓门”,猪板油,叫“棉花”,吃饭,叫“刨沙子”,盐巴,叫“灰”,宾客回家,叫“驾马”。据说这样的话语只有祖先的灵魂听懂,野鬼恶魔不知所以然,就不会趁机捣乱。